2015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40项,其中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和重点项目3项,培育项目1项,面上和青年项目31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省级人才项目7项,包括湖北省“杰青”1项,楚天学者和楚天学子4名,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2项;其他省级和市级科研项目/课题10项,科研经费累计达3381.5万元(图2,附件2)。近年来,学院及研究院科研团队承担国家级大项目能力和团队攻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积极承担了武汉市大气污染防治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以及武汉市河湖污染治理项目,相继为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提供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专报4份,针对典型湖泊污染治理提交全国政协提案3份和湖北省政府内参1份。
图2 研究院团队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情况
论文及专利
截止2024年3月,共发表SCI论文 441 篇,其中以江汉大学为第一/通讯的SCI论文159篇,PNAS 3篇,EST系列20篇,申请专利27个,授权6个。
2022年5月,江汉大学环境与生态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是我校学科排名首次进入ESI榜单,目前位列湖北省内高校第七。最新一期ESI排名的论文中,生态环境中心团队累计贡献224篇,研究院团队贡献151篇,江大其他学院贡献61篇(图3)。科研团队自我造血能力正逐年快速提升,近年来在PNAS、ES&T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超过20篇,显著提升了江汉大学环境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图3 江汉大学环境与生态学学科ESI排名中收录论文分布情况
学术交流活动
2015-2020年,共举办7次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分别是2015年3月首届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论坛;2015年12月IEH学术委员会会议;2016年5月第三届海峡两岸环境分析化学大会;2017年12月第二届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论坛/IEH学术委员会会议;2018年12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会议;2019年3月PTS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2019年3月基金委环境化学青年研讨会。
2023年11月,承办了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青年学者论坛,邀请环境化学领域“四青”人才等250余人参会;此外以协办单位参与组织第十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10389人参会),展现了江大师生风貌和学术风采。
实验室建设
1、获批PTS环境与健康危害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经过2年积极筹备申报,2019年成功获批“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环境与健康危害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典型PTS的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为研究核心,针对典型PTS的环境行为、暴露途径和致毒机制及污染控制等重点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借助江院士及专家团队学术影响力,力邀环境科学领域4名中科院院士,17名专家学者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指导省重点实验室发展,PTS省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校环境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
2、成立江汉大学环境检测中心
在二恶英和重金属专业分析测试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江汉大学环境检测中心,并于2020年11月正式获得资质认定(CMA)证书。检测中心已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提供了样品测试和科研服务。此外,检测中心积极承担了武汉市大气污染防治研究项目以及武汉市河湖污染治理项目的相关检测任务,为武汉市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做出积极贡献。
3、共建江汉大学-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
为了服务“四大资智聚武汉工程”,助力“四大经济”发展,依托院士专家团队共建江汉大学-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围绕长江流域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国家需求,开展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相关研究。依托联合实验室,院士专家团队为研究院发展提供了包括项目申报、教师进修和学生指导、学术交流等多方面支持,显著提升了研究院师生的科研水平和发展潜力。
4、组建武汉淡水生态修复联合中心
为深入贯彻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解决淡水河湖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研究院推动与生态环境中心、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建“武汉淡水生态修复联合中心”,并于2021年10月17日正式挂牌成立。中心充分利用各自技术和资源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开展精准治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已围绕湖北省典型污染湖泊—鸭儿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综合治理技术方案,为湖泊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5、实践科普合作新模式
以院士专家工作站、武汉市长江生态保护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等为依托,积极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绿色科普教育模式,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各类志愿科普活动10余次,与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三角湖小学分别签署科普基地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探究能力、环保意识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