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路锋助理研究员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论文

发布者:王珺发布时间:2022-08-28浏览次数:1212


 近日,环境与健康学院陈路锋助理研究员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Mass Budget of Mercury (Hg) in the Seawater of Eastern China Marginal Seas: Importance of the Sediment-water Transport Processes”DOI: 10.1021/acs.est.2c03261)的研究论文。

 东亚和东南亚是全球汞排放量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人为汞排放量的40%。中国东部边缘海(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是世界上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边缘海域之一,正面临着严重的包括汞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尽管此前有关该海域汞收支的研究已有报,但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过程对渤、黄、东海海水汞循环的影响仍缺乏研究,限制了对该海域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长期危害的深入理解。

 通过对中国东部边缘海的长周期调查发现,渤、黄、东海上覆水、间隙水中的总汞浓度与汞由沉积物向水体的扩散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冬季恶劣海况下(表层沉积物再悬浮速率更快)的海水总汞浓度比正常情况下高2-3倍;进一步的收支模型结果表明,沉积物的扩散和再悬浮过程向水体输入的汞通量分别约占渤、黄、东海汞输入总量的46%60%16%。这些结果表明,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过程在控制中国东部边缘海水汞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关汞的水俣公约》实施后,沉积物汞扩散和再悬浮通量可能会超过大气沉降量和陆地排放量,使得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过程在中国东部边缘海汞循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强调了在预测中国东部边缘海等其它海洋体系汞长期风险时监测沉积物-水界面交换过程的必要性。

该文章的第一作者为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陈路锋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李雁宾教授,共同作者有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院特聘教授蔡勇、刘广良、阴永光。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2c0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