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链串起生态治理链,正本清源促环境健康

发布者:王鹏发布时间:2025-05-20浏览次数:10


江汉大学坐落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这里湖山相映、水天相接,天然生态禀赋孕育着育人沃土。学校以“东瞰三角湖”的地理优势,匠心勾勒清源河这道校内“生态动脉”——这条全长约1.5公里、水面面积万余平方米的人工河道,如弓似带串联起图书馆、教学楼,却因岁月流转面临河道淤塞、水质恶化、岸线荒芜的困境,让昔日“灵动水韵”蒙尘,生态治理刻不容缓。

生态治理,党建先行。环境与健康学院党委以“清源之光”创新实践项目为抓手,将党组织建设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构建起“党支部+教研室+实践团队”三位一体治理体系。环境健康教工党支部、环境工程教工党支部组成科研团队锚定技术攻关,学生党支部与社团团支部筑牢实践根基,联合后勤保障服务中心、生命科学学院等单位,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

 “把主题党日开到实验室、开到河岸边,将专业知识与治理实践做到学用结合。”环境健康教工党支部书记曹梦西的话语,道出了“党建先行”的实践内涵。

党建链串起生态治理链,黑臭水体变清澈,美了校园,惠了师生。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在前,放弃休息时间组建“党员先锋队”,与后勤职工、学生志愿者共同投身清理河面、水草种植、水质监测一线;2024级学生伍泽延在学长曾钰臻带动下加入护河志愿服务队,青年学子以“巡河护水”为己任,让“红色基因”融入生态治理血脉。这场治理行动,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师生心田。

面对生态治理难题,学院以“污泥陶粒—沉水植物—微生物耦合”技术为核心,走出一条“科研创新+实践应用”的特色路径。科研团队扎根河道一线,从污泥资源化利用到水生植物群落构建,从微生物菌群调控到水生态系统平衡维护,形成全链条技术体系。如今,清源河南段水质接近Ⅳ类,治理成果转化为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武汉市重点研发计划等校、市、省部级项目,成为高校服务地方生态建设的典范。

生态效益催生综合价值。清源河不仅变身“水上休闲运动长廊”“绿色科普教育基地”,更吸引武汉市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落户江大;20253月,北段治理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公益项目资助,治理经验正从“校园样板”走向“社会示范”。

环境与健康学院党委以清源河治理为支点,探索“城市生态治理+大中小一体化绿色科普+创新扩面提质”的校城融合环康模式,让生态治理成果辐射社会。与周边中小学、社区联动开展“生态科普进校园”“社区微改造”活动;与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等部门开展多样化活动;把清源河生态治理技术应用于涨渡湖、黄梅内河道治理;在水果湖、楚河水域开展试验示范,实现从“校园河道”到“城市水系”的治理延伸。

 “让清水绿岸成为师生触手可及的幸福,让生态修复技术成为服务湖北支点建设的动能。”未来的清源河,不仅是江汉大学的生态名片,更要成为校城融合的“绿色纽带”——它串联起科研创新的智慧、党建引领的力量、民生改善的期盼,正以“正本清源 道法自然”的新姿态,书写着高校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